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6月11日,以“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2022陕西省群众文化节铜川分会场暨铜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铜川溪山胜境景区盛大启幕。铜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延旗、铜川市政府副市长雷颖出席活动,铜川市委副秘书长焦宝峰、铜川市政府副秘书长郝亚丰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形式多样的非遗技艺展示、产品展销、文物公益鉴赏咨询、景区门票及特色旅游商品等惠民礼包大派送活动等异彩纷呈,在集中展示铜川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同时,掀起了全民共享文化和自然遗产璀璨文明的热潮。 乐道拾遗,匠心筑遗。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血脉的延续,而这延续的核心就是传承。活动现场,铜川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郝亚丰公布了第六批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王氏筋伤病疗法、李氏烧烫伤药膏、七里铺蒸饺、八大院葫芦、义王传说等一批铜川传统医药、传统技艺以及民间文学项目进入榜单。 为进一步达到“文旅促消费、文旅稳经济、激发文旅消费”的作用,铜川市积极培育数字文旅新业态,以实现铜川文旅的数字化转型。启动仪式现场,支付宝杭州总部代表侯凯宣布“铜川旅游官方平台”在支付宝app正式上线,并就平台操作流程及发放优惠券情况进行了现场演示。据介绍,铜川旅游官方平台涵盖景区服务、智慧餐饮、智慧酒店、文创商场以及便民出行等功能,全面助力游客体验升级,提升铜川市旅游整体吸引力,实现“全域游铜川”。目前此平台已实现铜川所有景区的门票购买,线上预约,景区信息查询,健康码行程码查看,以及各项便民功能。 6月11日零点起,铜川将通过支付宝“铜川旅游官方平台”为铜川市民发放价值9600万景区门票优惠券,让更多游客在同享旅游发展成果及惠民措施的同时,刺激潜在消费、提振文旅经济活力。 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娜介绍说,铜川将积极落实“引客入铜”政策,在‘铜川旅游官方平台’发放旅游惠民消费券,开展景区门票、优惠券、特色旅游商品大派送活动,举办非遗购物节、夏日音乐文化节,推进文化演艺活动进广场、进公园、进商圈、进社区,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公共文化场馆开发具有创意性、个性化、时尚化夜间文化旅游项目产品,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文旅经济“组合拳”,丰富消费供给,激发市场活力,让文化铜川的底色更加闪亮,养生铜川的成色更加十足,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教育高地、生态康养文旅高地,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贡献文旅力量。 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铜川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近年来,铜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创新性发展。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药王山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树峰等一批非遗传承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耀州窑遗址、玉华宫遗址、王石凹煤矿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耀州窑博物馆、照金纪念馆被列为“首批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非遗传承连接现代,活力绽放。启动仪式现场,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吴延旗、铜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雷颖分别为铜川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项目以及市星级旅游民宿授牌。 其中,照金景区溪山客栈民宿、陈炉古镇景区炉山居民宿被确定为铜川市四星级旅游民宿,耀州区溪谷小苑民宿被确定为铜川市三星级旅游民宿,印台区茶树源特色民宿、松苑民宿被确定为铜川市二星级旅游民宿;铜川康骨专科医院康养项目、“印象石柱塬”蒲公英茶康养项目、印台区无花果现代农业示范园康养项目、印台区压疮烧伤医院康养项目、宜君县思邈大艾健康文化康养旅游项目、宜君县九寺村艾草种植康养项目等被评选为铜川市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项目。 活动现场,铜川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台原汁原味的“非遗进景区”主题演出。用文艺形式,助推铜川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其中,歌舞《乘风破浪》、歌曲《照金》、男声独唱《像一道光》、歌曲《冲向巅峰》、舞蹈《盛世欢歌》让现场观众倍感振奋,积极昂扬的氛围弥漫在溪山胜境景区,传递着铜川人民的热情。童声小合唱《年画娃娃》、旗袍秀《耀瓷丰韵》、秦腔对唱《花亭相会》、舞蹈《耀州大老碗》、太极表演《药王养生功法》等表现铜川民俗文化以及非遗项目的节目更是令人耳目一新,铜川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下,也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 除此之外,铜川文化遗产资源、成果和旅游宣传活动,“非遗购物节”产品展销、文物公益鉴赏咨询活动、非遗宣传展示体验活动、景区门票及特色旅游商品等惠民大礼包派送等活动也在活动现场同步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纷纷驻足参与,来自铜川的景区、酒店、线路、非遗及文创产品、农特产等缤纷亮相,极大的方便着游客市场需求。 据介绍,为盘活文化和自然遗产,铜川还推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文物展览展示以及参观讲解与宣传传播及文物修复活动,并组织开展文化遗产进社区、学校、景区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广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